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降费降薪阴霾下,基金业的年轻人在想什么?

时间:09-08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167

降费降薪阴霾下,基金业的年轻人在想什么?

降费降薪潮之下,一些基金从业者开始自嘲,并劝年轻人不要来基金公司。真实的行业冷暖、职场故事,就在从实习期开始内卷的在校生、从互联网大厂跳槽进入基金公司的年轻从业者的自述里。“你问我基金降费有啥影响?对我们来说当然是降薪呗。”与券商行业早已开始的降薪潮相比,基金业对降费的连锁反应来得慢一些,但市场的寒意已然笼罩身处其中的每个个体。对于在校学生们来说,实习更卷了,就业的大环境更差了,曾经学长学姐们面对的机会如今竞争更激烈了。对于基金业的打工人来说,年终奖迟迟不发、缩水20%-30%已在预期之内。一些基金公司对基层岗位的固定薪酬调降已在路上,还有公司悄悄把会议室的瓶装矿泉水换成了纸杯……大大小小的信号仿佛在提醒基金从业者:好日子到头了。一些从业者开始自嘲,并劝年轻人不要来基金公司。另一边,在高薪神话的加持下,无数年轻人涌入基金在内的金融行业。头部基金公司发出一个岗位需求,往往能收到上千份简历。与此同时,学历越来越卷,投研类的前台岗位已难觅清北复交和海外名校之外的身影。“就像重新经历一次高考。”即使是来自顶尖高校的学生,对于如此卷法也感到心累。不过,这样的“卷”是有价值的,或者说是有好价格的。与其他行业相比,基金行业的收入相对较高,百万年薪也非遥不可及的梦。在年轻人眼里,基金行业是什么样的?它还是个好饭碗吗?读数君和一些已经在基金公司或者是将基金公司作为求职方向的年轻人聊了聊。一些年轻人从其他行业转行而来。在他们看来,即使基金业降薪,对比他们原来的行业,基金业的性价比和天花板依然是更高的,其中包括了以高薪闻名的互联网大厂。对于一门心思进入金融业的年轻人来说,路越来越难走的同时,实际薪酬与当年的预期相比也有很大落差。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对于基金业商业模式和行业现状的理解都非常清醒。除了“靠天吃饭”“旱涝保收”“向钱看齐”“规模导向”,他们也在思考,如何让基金投资者更受益,让工作更有意义。以下是三位年轻人的自述:小苏:求职像第二次高考某985高校金融专业在读研究生,曾在多家公募基金公司实习我的本硕都是985的金融专业。本科时候同班同学就业的人不多,三分之一保研、三分之一出国,只有最头部、能拿到很好offer的同学会直接工作。但这个比例近两年越来越少了。本科同学中,有去外资、VC、顶尖咨询公司的,然后就是中金公司——它可能是国内金融机构里唯一招本科生的。也有同学会去互联网、快消公司和体制内,虽然刚开始收入都是二三十万,但从成长空间来说,差距会逐渐拉大。其实读金融硕士无非是换个形式把本科的课程再上一遍。但因为大部分金融岗的最低要求是硕士,所以不得不“水一个”。我学的是专业硕士,学费不便宜,我了解到的一些头部高校两年学费都在15万到20万之间。这个价格相比国外还是便宜一些,国外学费加生活费一年起码五六十万。大家都希望至少几年内先把学费赚回来。最近几年,我明显感受到大家越来越卷了,实习生的背景每年都会提高一个层次。很多年前,到硕士才需要实习。到我读本科时,很多人大二、大三就要去顶尖的机构实习,我就是大二暑假开始的。前几天我还看到上海财经大学写了份指南,让大一的学生暑假去做实习。等到硕士毕业的时候再看,最积极的人已经做过七八份实习了。但我觉得其实实习效用是边际递减的,做更多实习不一定会有更多进步,不是每一份实习都能有所收获。之前还听到一个说法,可能有些夸张:有公募基金研究员说,现在还没毕业的研一学生,做研究的能力已经比他们要强了——大家已经卷到提前把工作的东西学完了。金融业的整体薪资确实相对较高,但它现在门槛非常高——都是当年考全省前几百的佼佼者,工作强度也比一般的行业高得多,给应届生三四十万其实不太过分。但到了中高层,你的收入会翻倍增加,这样的收入比做实业要达到相同水相对更平容易。我觉得现在求职相当于第二次高考,学生们要尽全力去满足评价体系对你的要求,同时你的竞争对手还是在当年高考中发挥最出色的那批人。金融行业是有鄙视链的,投行、PE/VC、公募/私募相对排位靠前,外资优于内资,前台(投研)优于中后台。公募基金的薪资水平在金融行业中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再往前是头部PE/VC或者投行。不过,投行工作强度过大,而PE/VC虽然潜在收益大,但可能并不适合作为应届生的第一份工作,招聘的名额也很少。但现在进入公募基金也很难。单拿简历来说,它要求你是头部高校毕业,头部的定义是清北复交,甚至有些机构还会让你在招聘系统里填当年的高考成绩和排名。这四个学校每年的商科硕士有好几千人,但每年大家觉得体面的金融岗位没这么多。我的同班同学有从非清北复交的学校考上来的,一起投公司的时候,他们有时简历关都过不去。其实大家的综合实力都差不多,但因为头部金融机构求职的人太多了,所以用人单位会一刀切。日常实习还好,上财、浙大等学校的同学都有。但到了决定能否留用的暑期实习和秋招,就很残酷了,我很少在投研岗见到非清北复交的学生。现在头部院校的学生这么卷,如果他们找不到好的工作就会向下挤压。因为有的头部机构只招一个人,没进去的话,就要去中部机构,然后就挤掉下面的人。我一直在投研相关的岗位实习,身边的整个氛围都是往前台走。因为选择进入这条路的,都想往前景更好的方向冲一冲。如果是为了更安逸的生活,就没必要来金融机构了。而且公募基金的后台基本没有机会转到前台,投研都是走校招或者是对应的社招。但我知道我可能不适合投研,或者说卷不过他们。我身边做投研的人都非常拼,全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经常熬夜,长期在高强度下工作,他们本身就很聪明,还愿意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整体的产出也会比别人高两三倍。与理工科相比,其实纯商科在投研上不具备优势。因为商科知识可以快速学习,但行业积累是需要时间的,比如我们不可能比材料学的博士更懂行业。不过理工科想要进入金融行业也仅限于投研或者偏量化方向,商科的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即使降薪,金融仍然是我们最好的选择。但我们心里还是有落差,因为相对于前几年,现在的工资要降一个档次了。对于一门心思做金融的学生来说,道路是越来越难走的。你看着学长学姐按部就班读下来,进了头部机构,你比他们还努力,但你不能如愿,最后实际拿到的薪酬比你当年决定为此付出时有很大差距。阿默:收入之外更关心天花板港校商科硕士,目前在基金行业工作我本科毕业后先去了媒体工作,做泛财经方向。做了几年,我觉得深度不够,所以去香港读了企业传播的研究生。之前读书的时候,我没想好之后去哪个行业,就打算去互联网看看,最后找了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游戏营销岗实习。进去之后就感觉不对,没有人说话,办公室很压抑,窗子离走廊很远。简单了解一下公司近况后发现,营销策划不谈你对用户的理解,也不谈你对游戏产品的理解,物料都是供应商出的,能有什么工作价值。我马上提桶跑路了,从那开始打消了对互联网行业的所有幻想。之前有一篇报道叫《外卖骑手被困在系统里》,我真的觉得很多互联网行业的工作和外卖骑手的工作很像。两年前研究生毕业时,我本来想找一家专业财经媒体干3到5年,再转到行业中去。之后因为正好有机会,所以机缘巧合进入公募基金行业。我当年本科毕业的时候,很多同学去了互联网、教培、地产等行业。有时候我觉得这个世界挺离谱的,不是你想得多清楚,或者努力到什么程度,才遇到合适的机会,都不是,有些机缘说不清楚。后来我跳槽的时候,猎头说如果你刚开始的媒体是一家财经媒体的话,现在选择就会多很多。选择进入基金行业,收入是一方面,我更关心的是天花板问题。媒体的天花板相对较低。男生在媒体干3到5年就能成为成熟的记者,但你干了8年,天花板就到达上限了。这时要么转领导岗,要么面对养家的压力,你就得去别的行业去赚钱了。媒体很自由,有很多发挥空间,还有成就感、使命感,但在基金公司,要满足合规、满足需求,还要不断重复去做。和在媒体工作相比,在基金行业工作有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在基金公司做营销策划,主要还是靠对市场和基金产品的理解。营销上新玩法、新创意,你永远玩不过那些愿意在网上花时间泡微博、刷抖音的00后。我怎么才能打赢他们?就是要靠对行业的理解和积累。目前在职的这家基金公司强项是固收类产品,所以我最近在补债券的知识,每周写债券市场回顾。日常如果要出债基的材料,就先跟基金经理聊,听完还要回头去消化,扎扎实实地把逻辑理顺,挺难的。但能学到东西也挺好,痛并快乐着。我的大部分同事都是金融专业的,跟他们相比,我完全没有优势。科班出身还好,如果后面再去学,效率很低,需要带着目的去补充知识。基金行业是非常吃资历的,一个做了两年的营销人和做了10年的营销人是不一样的,干了三到五年的基金销售不可能觉得自己可以取代部门领导了。而且基金销售很吃客户关系,比如跑银行渠道,上海分片区哪个地方比较出量,哪几个银行经理手里有大客户,你都要知道。基金经理就更是了,这个行业研究透了,再去研究其他行业,没有尽头的。现在市场确实不好,我之前在的那家基金公司,投研岗要么是海外名校的,要么是清北复交的,每年就招那些人,基本定死了。而且这几年行情不好,业绩普遍差,效益也不理想,招人卡得很严。其实基金降费这个问题,如果不考虑我自己工资下降的话(笑),单从行业发展的角度上,我觉得肯定要降的,而且降是好事。不仅要降管理费,还要降申购费,就是渠道的费用。渠道营销是不会顾及市场现状的,市场一热大家就进,热的时候进去肯定要赔,市场一冷大家都退,退了又挣不着钱。如果基金公司能更多依赖直销,就有更大的自主性了。前阵子有银行出了一款理财产品,说净值低于1元不收管理费。我觉得这已经是一个趋势了,就是要提高投资者参与市场的获得感。这个行业赖以立身的是信任,如果大家都觉得基金公司是骗钱的,这个行业就完了。现在基金行业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了,我觉得未来有三个点是关键破局的:直销、投顾和投教。它们能够把基金从销售模式转变成资产管理的模式。之前听人说现在去基金公司没前途了,我觉得纯粹是以前日子过得太爽了。来到这个行业发现部分金融人还是有一些优越感,希望未来公募行业能够被当做一个普通行业被看待,行业优秀的公司能够获得投资者的信任,做出行业的alpha。其实降费对我来说感受不是很明显。因为我是市场最高点的时候进入基金行业的,一进来市场就开始跌,跌了整整两年,我就没见过市场好的时候。收缩期你就得苟着,正好趁市场不好的时候多积累自己。哪怕行业真的不好,规模增长缓慢,收入没这么高了(它收入再不高,相对来说也是比较高的),市场永远是周期性的。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能不断增厚自己的行业。小初:从业的长度比行业增速重要得多某985高校金融专业硕士,目前在公募行业工作我本科学的统计学,研究生读的金融。读研的时候,我觉得基金公司特无聊,很多做的事情看不到、摸不着。互联网就有意思多了,日常用的微信和小红书,都和生活息息相关。当时觉得设计一款App是能改变世界的。现在回想起来,不仅仅是因为设计的产品有多优秀,而是流量浪潮来的时候需要这样一个产品,所以他们改变了世界。但我当时不知道,所以去了互联网行业,在BAT做了几段实习,后来留在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真正等到我进入互联网公司的时候,C端的流量红利已经完全没有了,改变世界的时代已经过去,我只是在里面当一个螺丝钉。互联网大厂是一台精密运行的机器,每个人的人均成本都很高,又要hold住流量,所以一定是效率导向的。从机器管理者的角度来说,一定要把各种流程规范化,这让我感到很压抑。而且互联网公司的工作是很满的,上班晚,下班也晚,几乎没啥自己的时间。另外,我发现互联网这个行业充满焦虑。因为它变化很快,比如上一个时代还是长文本为主导的,5年后就完全不一样了,流量趋向短视频了。之前积累的经验,有时甚至会成为附庸。所以大厂人员更新换代非常的快,也因为这个,似乎所有人都充满了焦虑。互联网是没有老人的。我当时的同事都非常年轻,身边很少有35岁以上的人。但在基金公司,很多四五十岁的人,干了10年以上的员工比比皆是。我理解如果这家企业有很多资历相对深的人,至少可以说明这家企业不会因为年龄筛人。所以,当互联网行业的预期高增速消失,我从互联网转向了金融,进了一家基金公司,做一名投资顾问,每天跟客户沟通,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财富配置、怎么买基金。有一个点很有意思,我的选择和学校每年的就业趋势很契合。我毕业那一年同班去互联网公司的同学相对以往要多得多,那个时候互联网公司给的offer太好了,一些互联网公司甚至能给到50多万的起薪。但从我们下一届开始,去互联网的人越来越少了,反而是像体制内、银行这些方向的人越来越多了,感觉去体制内的师弟师妹甚至占比都翻倍了。最近基金公司在降费,但我们没有裁员,这和互联网公司不一样。互联网公司面临营收下降时,可以轻易端掉一整个团队,因为它的人力成本很高。人力成本分为奖金和月薪,在互联网公司,作为固定成本的月薪占大头,而基金公司年终奖占比较高。所以在基金公司工作两三年后,基本不会切换赛道,因为切换的成本太高,会损失年终奖。去新单位、新行业,也还要适应一两年。当然降费这一刀砍在净利润上,很多被砍的小公司不一定能活下去了。去年因为市场整体都不太好,我们已经降过一轮薪,年终奖降了差不多30%,估计今年还会再降,但仍然比互联网公司好一些。但是互联网公司也有它的好处,比如同事之间的关系氛围轻松,更加注重创造力。基金公司肯定很不同了,我们整体都非常注重合规,大家特别注意风险控制。在互联网公司,接触到的新事物也会多一些,去尝试最前沿的技术,假如我还在互联网公司,我现在肯定在研究ChatGPT。和基金公司的工作相比,互联网公司通常是有非常明确的管理流程的,知识库、项目管理、文档管理、开会机制...都有明确的工作方法论。基金公司就不像互联网决策机制那么严密,整体会比较灵活,不像互联网大厂那样,每一步都有非常标准化的流程。在互联网公司,如果其中一环拖累了,后面的人就要来催你,因为这可能直接影响一个几亿日活的App没有及时更新版本。如果你做的功能有bug,导致App闪退,稍不注意就会上微博热搜。但在基金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等重要内容都会有专门的合规部门把关。我现在反而觉得互联网能实现更多价值,因为一款App随便做一个功能都是几百万的DAU(日活),影响面非常大。一名投资顾问影响面还是比较有限的,即使是再厉害,你也影响不了多少人。但如果可以同时选择前10名公募或者是前10名互联网的工作机会,基金公司的收入和生活幸福感都会更高一些。因为基金公司相对来说焦虑感没有那么强,整体工作的节奏也比较合适,但在互联网,你真的还能设计出一个抖音、一个小红书,在流量的血海中杀出一条路来吗?非常难。之前张雪峰不建议家里没有背景的干金融,我既有认同的地方,也有不认同的。没有背景的人,也不是在金融行业混不出来,我也没有背景,但还是进入金融行业了。虽然不是最头部的平台、岗位,但整体也还挺满意的。之前也有很多人通过拼命苦学,一路上清华、北大,再去投行,熬几年熬出来,年薪百万,实现阶级跃升。当然现在这种机会越来越少,因为这个池子没有新增的需求,蛋糕不会有那么快的增速了。但作为普通人来说,我是认同不要轻易选择金融行业的。这个行业已经非常卷了。有一些亲戚问我要不要选金融,我问去哪个学校,是个二本。我的建议很明确,不要选金融。二本的金融,如果不看个人追求,选择去三四五线城市当银行柜员,但那比拼的不是你的学校,可能比拼的是关系。可能我的看法比较极端,因为现在如果不是清北复交,在基金业连简历这关都很难通过。但互联网公司的话,双非也能进,它还是一个可以靠能力胜出的地方。当然,有些985也能在金融行业找到一些卖方岗位。如果说在互联网公司是1000份简历能过一个,那基金公司就是10000份简历能过一个。不过,互联网的面试是比基金公司要难的,因为它要求你有很多新的想法,而我后来面试基金公司时,提的问题我之前都想过了。所以如果没法上顶尖院校金融专业的话,学的东西不是硬技能,没法直接帮你变现,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也不能指导你投资,但如果你学的是挖掘机或者是计算机,出来可以直接工作,靠硬实力。应届生毕业选择赛道是很关键的,如果一张白纸有机会进入一个陌生行业,这个机会只可能发生在应届生身上,工作两三年后再去应聘另一个行业,成功概率接近0%。所以我觉得更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函数。有些时候钱真的不是最重要的,或者说有些短期没钱的岗位,长期来看前景良好。比如你特别喜欢文字写作,一直写,最后可能会成为刘慈欣。做30年你喜欢的行业和为了赚钱进入一个行业结果两三年就做不下去了,我肯定选择更长期的。因为你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这个时间比陪父母、孩子的都要长,也比你睡觉的时间要长。如果每天这12个小时都花在不喜欢的事情上,我觉得挺恐怖的。因此,如果你有一个特别热爱的东西,可以选择它,因为热爱可以帮你度过漫长岁月(笑),就像巴菲特说的,时间的长度比增速要重要得多。(为尊重受访者意愿,文中均为化名)文|黄慧玲 实习生 施嘉翔编辑 |郭楠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